20 7月 为什么说音乐是情绪的艺术?
一直以来,在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个认同——音乐可以表现和传递人们的内心情感。那么,你有没有想过音乐为什么被称之为“情绪的艺术”呢?
简单地说,如果我们从现象上考察艺术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就会发现美术和文学都有它们可以直接表现的现实世界,但是音乐却不同。如果说美术表现的现实世界是人用视觉感受的对象,文学表现的现实世界是现实中发生的事件及人们对它们的态度与感受的话,那么在对等的层次上,现实世界中的音响就是音乐所要表现的对象。
但实际的情况是,音响的现实世界是口技所描绘与展现的对象,而不是音乐的。那么,音乐所特有的表现世界是什么呢?
是人的内心感受,是情绪!
众所周知,声音的刺激能够直接引起人类兴奋度、强度、紧张度、发生时间的情感变化,从而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我们今天的论题不要讨论得太深,但是有一对词你需要知道和区分好——“联觉”和“联想”。
所谓“联觉”是对一种器官的刺激可以引起其他感官的感觉。“联觉”是发生在感觉层次上的,因此是人所共有的心理反应。 “联想”它不是电脑,它是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是融入了情感体验的高级反应。
人的“高涨”、“强烈”、“紧张”、“低落”等心理活动状态被称为“情态”。人对“情态”的体验称为“情绪”。由比较明确的价值判断引起的“情绪”体验称为“情感”。
所以,在我们听音乐时,由于音乐自身的非视觉性(看不着)与非语义性(说不了)决定了声音刺激直接引起的是联觉活动,感觉则是在联觉基础上引起的后续心理活动,它完全取决于个人经验,由同一种音响引起的联觉体验会使人联想到什么对象因人而异。
前面的内容也许会让你有点辛苦,所以现在让我们加入音乐来感性体验一下乐曲中有哪些方面会让你产生“联觉”的生理反应吧!然后,你会联想到些神马呢?我们很期待你的后台留言哦!
音高是声音的基本听觉属性之一,也是音乐表现性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之一,与音高具有联觉对应关系的对象,在音乐中具有普遍性的表现;今天我们先从与音高相关的联觉开始讲起。
音乐心理学研究证明,音高与视觉亮度上的联觉对应关系是频率越高的声音,给人的感觉越明亮;频率低的声音,给人感觉越暗。
例如:格罗菲的管弦乐曲《大峡谷》中“日出”一段的开始处,便用极低与极高两个音区的对比营造了黑暗中一丝光明的感受,随着低音区的逐渐上升,同时高音区声部增加,使人产生明亮(光线)感越来越强的联觉,直至弦乐主题在强音上的出现,使人很容易产生太阳喷薄而出,大地一片光明的联想,甚至会得到乐观、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感受。
音高与情态兴奋上的联觉对应关系是频率越高的声音,情态体验越趋于兴奋(快乐)之类的体验;音低的声音,给人感觉反之。
例如:挪威作曲家格里格(Edvard Grieg)《培尔金特》组曲之“清晨”便是音高区代表。
如果你觉得这个曲子不过瘾,你可以听听《义勇军进行曲》的说。
再如:法国作曲家拉威尔(Maurice Ravel)钢琴曲《悼念公主帕凡舞》乐曲以持续下行的旋律使人产生非常强的悲伤情绪的体验。
音高与空间知觉高度之间的联觉对应关系是音越高,空间高度越高;音越低,空间高度越低。以音高与空间知觉的联觉规律作为基础,音乐的音高变化,可以使人产生空间上的“上”、“下”的联觉。连续的音高变化可以使人产生“上/下”、“起/落”、“升/降”的运动体验。
例如: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Bedrich Smetana)的《伏尔塔瓦河》。
乐曲的开始,长笛采用局部近距离音程的上下级进,构成整体的波浪式起伏的音响效果,使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这条河流的波澜壮阔和奔腾不息,着实令人心胸开阔、舒畅。
今天说了这么多,最主要的是希望您可以知道,音乐对情绪的影响是在情态反应的层次上发生的,因此不需要通过任何其他心理活动的中介,就可以直接使人产生情绪体验。表现情绪的能力,正是音乐艺术形式超越其他艺术形式的独特价值所在。
暂无评论